渔保协会

时事热点

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拟形成“3+2”格局

2015-09-15 08:42: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

    作为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一出“重头戏”,即将落户上海的中国保交所的筹建进程一直被广泛关注,不过其方案构思一直处于“神秘”状态,不为外人所知。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获得了一份由中国保险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于去年年底撰写的中国保险交易所介绍资料(下称“资料”),其中描述了即将诞生的我国唯一全国性保险交易平台——中国保险交易所(下称“保交所”)的方案架构。虽然无法得知最终上报国务院的方案与此版方案相比是否有所调整,但也可一窥中国保交所的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中期拟形成“3+2”格局

 

    5月底,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论坛”时表示,保交所成立后将打通国内与国际保险市场,建立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推动形成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成为巨灾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

 

    具体来说,资料显示,保交所定位为前端渠道、中端交易、后端配套的服务平台;海外保险资本和技术“走进来”以及中国保险机构“走出去”的开放门户;并且也将成为保险产品、技术、服务等的创新试验田。而其目标是发展为“四大中心”,即保险再保险定价中心、保险产品交易中心、大型风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中心以及保险服务创新中心。

 

    在此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之下,保交所将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近中期拟逐步形成“三大业务平台、两大业务模块”的格局。其中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航运保险平台以及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平台这三大业务平台将于开业后近期形成,而中期则会进一步将特种风险分散模块及保险资管产品交易模块两大模块融入其中。同时,今后互联网保险、寿险保单融资转让等功能也可能被纳入保交所内。

 

    保交所的国际再保险平台将通过市场准入机制和业务模式创新、配套政策安排等吸引国际再保险市场主体聚集,开展跨境再保险业务,并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巨灾保险金融工具的创新,把上海逐步建成亚洲再保险市场中心,提升我国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

 

    上海保监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地区船货险保费收入40.19亿元,占全国船货险业务的26.7%,远超香港和新加坡地区,占英国劳合社市场船货险业务量的18%左右,上海的航运保险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因此,在保交所内设立国际航运保险平台也显得顺理成章,且十分重要。有资料显示,该平台将承担发布航运保险指数、航运保险纯风险损失率等市场指标;发布项目产品信息;提供数据分析、海事担保等功能。

 

    同时,资料显示,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平台则将涉及大型商业风险保险、团体人身保险、行业统括责任保险等险种。

 

    而两大模块中,特种风险分散模块承担特殊风险保险、巨灾保险等的产品服务创新、分保渠道扩展等功能。保险资管产品交易模块则承担另类投资产品的发行、交易、质押融资服务,开放式保险资管产品的发行和交易等。

 

    初步预计2018年实现盈利

 

    从资料中看,保交所被称为“中国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从名称上看,保交所将实行公司制运作。出资主体拟以上海市地方国资为主体,保险机构、大型央企、大型互联网企业参与组建,注册资本不少于20亿元。而方案中暂定的出资比例为上海市地方国资持股60%左右;大型央企、互联网企业持股10%左右;保险机构持股30%左右,其中单一保险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

 

    “这是保险业的一大盛事,我们当然要参与。”一名保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据其介绍,包括其所在保险公司在内,已有多家保险机构计划入股保交所。

 

    本报之前已报道过保交所将很可能采用会员制,而资料显示,保交所的主要收入即为会员年费,同时还有所开展的几大平台及模块业务的各项服务收费。

 

    根据资料内中国保险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对保交所进行的盈利预测,2016年保交所各项业务收入或将达到8000万元左右,到2020年或将超过2亿元,其中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可能成为收入的“大头”。

 

    而考虑到先期的租金、系统建设、员工薪酬等成本,设计小组在资料中预计保交所将在2018年实现盈利。如仅考虑三大近期业务平台收入,则到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或为1.8%左右,到2020年将提升至6%左右。如将资管、保单融资转让、互联网等中远期业务收入一并算入,则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将为 3.5%左右,到2020年则会超过13%。

 

    “对于我们来说,入股并非是因为保交所的盈利性,更多的则是为了更深度地参与和支持保交所的筹建和业务开展。”上述保险公司高管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