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保协会

时事热点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为 着力推进山西现代渔业建设

2016-03-31 09:18:20  来源:山西省水利厅渔业局   阅读: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渔业发展战略部署,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一、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我省持续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和养殖证核发工作。已有3市16县政府编制了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全省养殖证发证率达到应发证数的90%。积极争取厅党组支持,省级财政资渔资金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的原则,投入省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2850万元,打造沿黄滩涂渔业产业带。同时统筹配置项目、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将项目区打造成全省渔业重点产业聚集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渔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渔民群众增收的示范区,带动全省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条例》和《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编制、立法工作,将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内容中,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增加了渔业部门的话语权。

 

    二、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养殖品种多样化且养殖技术日渐成熟,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产品除食用外,休闲娱乐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休闲渔业蓬勃发展,垂钓、餐饮、观赏鱼养殖遍地开花。全省创建农业部休闲渔业示范单位10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园区30个,休闲渔业产值6000余万元。观赏鱼养殖虽然由于市场变化,经历了前期快速增长、后期相对萎缩的发展经历,但也成为渔业生产单位和农民群众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集生产、物流、观光、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水产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强化渔业安全监管。全省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近2万亩,新建1万余亩。积极实施中央财政扶持“菜篮子”水产品标准化生产项目。大力加强水产种业建设,强化水产原种场监管和苗种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创建,共有8家水产苗种场取得了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采取苗种生产补贴、开展苗种检验检疫等手段,提高苗种质量。以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和补助项目等为平台,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8个、省级101个。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25家、面积5.41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141个、产量1.1万吨。同时,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投入省级财政支渔资金500余万元,为基层渔业管理部门和部分养殖生产企业集中采购配发了药残快检试剂盒,投入307万元为省水产品质检中心配置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动市级检验机构建设,已建成太原、长治、晋城、晋中、阳泉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有些市纪委介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使用手机定位监测。全省水产品产地药残检测,连续6年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开展了品牌建设工作,万荣县“圣母湖”河蟹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临猗县黄河鳖良种场“吴王渡”牌黄河鳖通过了农业部地标水产品登记。

 

    三、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行业持续发展能力。以减少养殖池塘用水,减轻池塘淤积,增加池塘养殖容量为核心内容的池塘网箱清洁养殖模式在我省池塘养殖中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成为农业部渔业局渔业节能减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鲟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山西省渔业资源利用与物种保护研究》获得了山西省水利科技一等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的草鱼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草鱼疫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草鱼区域内疫病可控,疫病控制技术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池塘底层微孔增氧技术获得了全国丰收合作奖,摘掉了戴在头上几十年的技术输入省帽子。与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鲟鱼苗种繁育联合攻关,解决了亲本选育、越冬管理、苗种培育等技术难题,鲟鱼规模化繁育获得成功,不仅能满足本省需要,而且可为周边省份供应苗种。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鲤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等13项地方标准。以促进科研项目与生产一线对接及促进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渔业“三基三促”活动在省直渔业单位中得到有效实施,调动起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谋事、干事的激情与干劲,增加了渔业可持续发展正能量。

 

    四、坚持生态优先,修复养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几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共建立圣天湖鲶鱼黄河鲤鱼、沁河特有鱼类及黄河中游(山西段)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编制了《山西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渔业部门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对渔业环境评价工作,参与了运(城)—(灵)宝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晋蒙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建设对渔业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因运宝调整黄河大桥穿越鲤鱼、黄河鲶和黄河中游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部门为种质资源保护区争得补偿213万元。积极争取政府重视与支持,持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吸引民间组织、企业和民众的广泛参与,有效地扩大了增殖放流活动的社会影响,年均放流鱼种1350余万尾。并组织开展了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积极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完成了黄河区重要湖泊水功能一级区划登记确界工作及黄河干流山西段和汾河、沁河等6条河流(段)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启动了“山西省渔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成了“鱼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渔业环境模拟与控制实验室建设”项目,为我省渔业资源管理与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按照省政府要求,妥善应对了长治天脊集团苯胺泄漏和大同市册田水库鱼类大量死亡两起重大环境应急事件,为保障我省渔业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黄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实施了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全面推行渔船登记检验工作,渔船受检率超过90%,与山东船检局完成了船用产品检验工作交接,开启了我省渔船用产品检验的历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