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保协会

时事热点

袁平海:关于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若干思考

2016-12-22 09:40:22  来源:新浪财经   阅读:

    由慧保天下和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16保险新业态共创峰会”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会秘书袁平海出席并致辞。以下是袁平海讲话节选。

 

    袁平海表示,每一个保险组织都应确立对待生命周期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我归纳为三个层次:向死而生、为死而生、因死而生。

 

    嘉宾发言实录:

 

    摘要:每一个保险组织都应确立对待生命周期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我归纳为三个层次:向死而生、为死而生、因死而生。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著名的“三不讲”主义,就是:“书上讲过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本人没有鹤寿先生的自信,索性反其道行之。一是书上讲过的,照着讲,因为当下金融创新探索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需要我们重温经典、找回初心;二是别人讲过的,接着讲,因为当下信息观点海量涌现、“意见领袖”批量生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权威声音、努力把握中央精神;三是自己讲过的,扬弃讲,因为当下专注能力变得稀缺、反思能力普遍偏弱,需要我们勇于自我解剖否定、不断深化认识。

 

    当前,保险行业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如何塑造新型保险业态。个人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保险新业态,其实就是对各种保险生产要素的整合创新,这些要素包括资本、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等等。而承担这种整合创新任务的基本平台,就是保险组织。

 

    在这里,我想围绕保险组织这一核心概念,从大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构建和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从中的角度,谈一谈上海保交所作为保险要素市场的主阵地,在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中可能发挥的枢纽作用;从小的角度,谈一谈每一个保险组织,无论大小强弱,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周期。

 

    一、关于培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个人思考

 

    (一)如何理解保险市场准入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险机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各类资本投资设立保险机构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相应地,保险市场准入的政策导向成为各方关注重点,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多角度解读。

 

    其实,在努力解读政策导向之前,我们应当理清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否存在此类政策导向?如果存在,此类政策导向是否应当存在?

 

    答案是明确的,监管机构在开展保险市场准入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技术性考量,也必须引入政策性考量。这种政策性考量,不仅是法律赋予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更是监管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保险法》第六十七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查保险公司的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保险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

 

    只要认真梳理近年来的监管实践,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保险市场准入政策导向的主线和内涵。当然,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哪些机构被放行了,也要看哪些机构被否决了;不仅要看审批个案,也要看监管的面上指导;不仅要看日常的窗口指导,还要看监管规则的最新修订。综合看来,这些政策导向是鲜明的,监管机构打的是“明牌”。最新的明证,就是刚刚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 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

 

    个人体会,保险市场准入政策导向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出和输入。

 

    所谓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出,就是眼光向外,及时、充分、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和多元的保险需求。一是面向中央,着眼于服从和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配套设立相关的保险机构;二是面向地方,着眼于促进区域保险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填补有关省市的法人机构空白;三是面向社会,着眼于满足社会各界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推动设立一批技术和人才准备比较扎实的专业性保险公司。

 

    所谓现代保险服务能力的输入,就是眼光向内,全面、协调、有力地提升保险组织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一是回归本源,着眼于汇聚特定保险需求、体现保险的互助共济本色,推动相互保险和自保公司试点;二是弥补短板,着眼于对接快速增长的再保险业务需求、增强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增设法人再保险主体;三是发挥优势,着眼于发挥保险业对人生规划和财富规划协调兼顾的优势、改进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设立各类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四是延伸发展,着眼于夯实保险业基础运营、增强外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允许保险公司设立相关非保险子公司。

 

    (二)如何看待当前保险组织的发展环境

 

    上述政策导向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是拍脑袋的冲动,而是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保险业发展环境的深刻认识和主动回应。

 

    从社会需求看,当今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保险业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有效对接和满足这些需求,除了现有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市场准入,设立一批更有针对性、技术能力更强的专业保险公司。

 

    从技术变革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需要保险行业对商业模式进行彻底梳理和实质改造。伴随着互联网活动的渗透影响,虚拟领域新的需求不断孕育,保险产品将更加丰富多元;伴随着大数据的规模应用,保险经营管理将实现精准市场营销、精确风险定价、精细客户服务;伴随着遥感等智能技术的开发推广,实时监控、增值服务、个性化产品都将成为可能。

 

    从竞争环境看,金融市场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境的竞争日益全面充分,需要保险业加快提升综合竞争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的跨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和渠道的相互替代性显著增强,而且深入到资本、股权和机构层面;一些非保险机构推出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助计划”,依靠低门槛、便捷化和管理透明化等特性,极易吸引公众加入;此外,保险服务逆差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中的占比偏高。

 

    从行业发展看,保险公司激进化、平台化、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存在同起同落、大起大落的风险,精细化、差异化的发展理念仍未成为行业共识和普遍实践。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引入一批基因优良、基础扎实,专业特色突出、规划切实可行,一起步就坚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新设保险公司。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

 

    综合各方面因素,构建和培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不仅必要,而且紧要,不仅可行,而且可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对于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成为建设保险强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经验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在具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专业化、多元化、集团化三大路径。

 

    构建和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包含中国特色、现代保险组织、体系等三个核心概念。“中国特色”和“体系”这两个概念比较好理解,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际;所谓“体系”,就是着眼于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构建与保险组织相关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要准确界定“现代保险组织”的内涵外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

 

    说到保险组织,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都具有经营特许权。最初的、也是最狭义的金融经营特许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事只许你做;另一方面,你只许做这事。

 

    但现在,我们很难从特许经营这一商业的视角来界定保险组织。众所周知,保险交易的实质是风险交易,保险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围绕风险的四种能力,一是对风险的获得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客户渠道等),二是对风险的评估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品定价等),三是对风险的最终吸纳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承保能力、偿付能力),四是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防灾减损、反欺诈等)。随着金融保险科技和商业运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这四种能力已经模块化甚至碎片化,必将导致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保险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业务边界日益交叉模糊。

 

    相对而言,从监管的视角来界定保险组织可能更加明了易解。在当前中国保险业的环境和语境之下,监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四种角色。需要声明的是,这种分类只是出于一般性的理解便利,并不严谨正式。

 

    一是“主管”角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机构监管,对这些保险组织开展的所有经营活动,监管机构都负有监督管理职责。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些保险组织的市场准入必须履行行政审批程序,包括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互保险组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二是“分管”角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功能监管,监管机构以业务为主线,对这些组织实施部分的或者延伸的监管,例如,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非保险子公司;又如,承接保险公司外包业务的一般工商企业;再比如,参与保险资金受托管理的银行证券业机构。

 

    三是“代管”角色,这种角色的适用领域大致有几个特征,包括在业务上与保险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在功能上相对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风险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并且没有明确的行业主管机构。

 

    四是“城管”角色,主要是指对非法经营保险的活动进行查处。受到监管资源和手段的限制,一般来说,此类工作可以通过专项整治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出明确有效的监管信号,在日常状态下,一定程度上遵循“民不告、官难纠”的原则。

 

    二、关于保险组织生命周期的个人思考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地,却拥有着极短的寿命和极高的淘汰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百年老店只是激发大家创业斗志的美好愿景。我们的保险组织往往还在创始人手中,就可能因为商业不可持续而关门。

 

    不仅企业有生命周期,行业也有运行周期。监管机构为了及时有效地实施逆周期监管,在必要情况下,基于合规经营或资本约束的考虑,很可能采取清理门户的断然措施,所谓“约谈十次不如停业一次”。

 

    有鉴于此,每个保险组织在其诞生的第一天,就不仅要有积极的万全之策,还要有消极的万一之策。对保险经营的特点、规律,必须深入钻研;对于保险风险的复杂、传递,必须永存敬畏;对于监管之手的有力、果断,必须心中有数。

 

    每一个保险组织都应确立对待生命周期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我归纳为三个层次:向死而生、为死而生、因死而生。

 

    关于如何应对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行业的运行周期,我的两位领导大哥的姓名就是绝佳解决方案。一位名叫罗胜,他的名字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时间的力量、复利的力量,螺旋式上升、积小胜为大胜;一位名叫何肖锋,他的名字告诉我们,行业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逆周期调控,按照“削峰填谷、平滑风险”的目标,抓住有利的时间窗口,积极做好资本储备和政策储备。

相关新闻